改变徕卡相机发展历程的徕卡 M5

xxn 阅读:81265 2025-01-12 12:00:29 评论:0

LEICA M5

随着照相机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用户开始抛弃传统机械徕卡。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并与日本相机技术竞争,徕卡推出了单反相机,努力迎头赶上当时先进的照相机技术浪潮。

徕卡M5相机被视为改变徕卡相机发展历程的关键之一,其市场失败使得徕卡调整了发展策略,放弃追赶相机技术先进潮流的方针,转而采取合作加坚持传统商业模式的策略,这一新方针正是徕卡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款经典的徕卡M相机系列中外观和操作方式都非常独特的M5相机。

M5相机与之前的M3、M2和M4截然不同,采用了蔡司相机常见的过片、快门同轴设计,不再单独设计快门盘。这种设计更实用,特别针对TTL测光,可随时调整快门速度。

其测距系统和取景系统延续了M2的设计,0.72倍率,框线为35、50、90、135。由于机身变大,外观看起来有所不同。

此外,M5的快门盘也很特殊,正常快门采用了M4上的横走快门,速度范围为1/2至1/1000。M5的快门设有一个特殊的B门,标有1-30秒的显示,实际上是用来提示测光操作,并不是实际的速度档位,这里其实还是B门,需要用户自行测算曝光时间。这种设计在徕卡M相机中独一无二。

M5加入了一个TTL测光系统,通过一个CDS侧光器在过片后升起测光,在曝光时会自动关闭。1971年使用CDS测光已显有些落后。机顶设有一个感光度调节盘。

新增TTL系统后,机身变得较为庞大,M5比M4要大出一截,其中包括电池体积。机身提供光源用于测光指示,在机顶引入一个光源窗,M5首次将倒片放到机身底部,这在徕卡M相机中独树一帜。

就连挂相机的方式也有创新,早期的M5挂扣都在一侧,方便横挂,这种被称为双耳机。后来,50周年纪念机多出一个挂扣,有三个挂扣,支持横挂,更符合一般用户的使用习惯,被称为三耳机。

M5的生产时间较短,从1971年到1975年,产量很少,银色10750台,黑色23150台,是徕卡M相机中产量较少的型号。

M5的市场反响非常糟糕,徕卡遭遇惨败,再加上后来单反SL2和CL等相机的接连失败,导致徕卡甚至失去了在德国老家的地位,转而到加拿大生产M4。

M5帮助徕卡认识到与日本相机厂商在电子技术上的差距,因此徕卡改变了发展策略。在单反相机领域,徕卡选择和日本美能达合作,美能达负责机身,徕卡负责镜头,采取合作模式,类似的还有西德新斯和YASHICA(后来是京瓷)。而在旁轴相机领域,徕卡认为这类相机的技术进步有限,决定恢复传统技术,继续制造机械相机。

对于当时的徕卡来说,盲目追赶日本相机黑科技将是一条绝路。当徕卡推出仍使用CDS测光技术的M5时,日本相机已经开始涉足自动曝光领域。十年后,到了1981年,日本相机开始研究自动对焦技术。

为了准备本文,笔者查阅了一些博主的测评,中日两国都有相关评价。实际使用后,人们普遍认为M5相机性能良好,只是操作上有些不太符合“徕卡”风格,许多人因此选择不购买M5。资深的徕卡粉丝一般不太建议首次购买M5。

M5的外形酷似日本相机,是徕卡M相机中唯一一个非圆润外形的六边形机型。

这款相机已经存在半个世纪,随着时间推移,M5的测光系统可能会失灵或不准确,其机械测光器容易损坏。虽然一些测评博主可能没有经历测光器卡住的情况,但测光器和快门是相互联动的,若测光器故障,快门将无法释放,整个相机可能会陷入困境。尽管如此,M5仍然是一台机械经典。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外观等,M5的价格相对较为亲民。

以上就是本文的内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胶卷迷俱乐部(ID:jiaojuanmi),作者:上海老污龟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