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与塞德娜的化学差异,揭示矮行星质量之谜

xxn 阅读:26248 2025-03-22 14:00:31 评论:0

IT之家 3 月 22 日消息,科技媒体 Space 今天(3 月 22 日)发布博文,报道指出最新研究表明冥王星(Pluto)与塞德娜(Sedna)这两颗位于柯伊伯带(Kuiper Belt)的矮行星在表面化学成分上存在显著变化。

这个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更准确地确定它们的质量,并揭示了柯伊伯带天体的进化过程。柯伊伯带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是冥王星和大部分已知矮行星的“家园”。这些天体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时期的“活化石”。

冥王星是太阳系内的一颗矮行星,位于柯伊伯带内。它于1930年发现,曾是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但在2006年被重新分类为矮行星。

塞德娜(Sedna)是一颗位于太阳系边缘的矮行星,编号为90377。它于2003年11月14日由天文学家布朗、特鲁希略和拉比诺维茨共同发现。

塞德娜的轨道非常特殊,距离太阳约88个天文单位(AU),是海王星与太阳距离的3倍。它的轨道离心率很高,远日点达到937AU,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约1.14万年。

研究的主要作者、北卡罗来纳州伊隆大学的研究员阿米莉亚・贝塔蒂(Amelia Bettati)表示:“柯伊伯带天体是冰质世界,可以告诉我们数十亿年前的情况。”

天文学家通过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近红外光谱研究,发现冥王星表面同时存在甲烷(methane)和乙烷(ethane),但在塞德娜只检测到甲烷。

贝塔蒂解释称:“我们猜测,这种差异是因为塞德娜比冥王星小得多,因此其重力较弱。较弱的重力导致甲烷在数十亿年间逃逸至太空,而较重的乙烷则留存下来。”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研究团队构建了塞德娜表面甲烷和乙烷的逃逸模型,并借鉴彗星67P /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Comet 67P / Churyumov-Gerasimenko)和土星卫星土卫二(Enceladus)作为类似对象。

通过热逃逸(Jeans escape)和流体动力学逃逸(hydrodynamic escape)两种不同的逃逸模型,科学家发现甲烷在冥王星上保持稳定,但在塞德娜上逃逸。

IT之家文章参考地址

广告声明:文内包含的外部链接(包括但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筛选时间,并仅供参考。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