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研发布行业首个“极北寒测”测评洞察报告:复杂环境下智驾不能完全替代人驾
IT之家报道称,今日“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公众号发布了行业首个《2024 中国汽研汽车指数“极北寒测”测评洞察报告》。这份报告着眼于我国“广地域、宽温域”的地域特点,结合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对市场上的 16 款主流新能源车型在复杂及高寒环境下的智能安全与高效节能性能进行了评估,研究范围包括复杂环境、高寒环境两大场景,智能安全、高效节能两大维度,涵盖雾天安全、逆光安全、雪天安全等六大测评项目,总共九种工况,全面评估车辆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表现,据此得出四大洞察发现和消费者用车建议。
据IT之家综述,《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需改进的积雪场景智驾系统
雾天和逆光环境考验车辆的智能驾驶功能。根据测评结果,在雾天和逆光环境下,配备激光雷达的车辆智能驾驶系统表现普遍较好,通过率超过八成,逆光和雾天下的智能驾驶系统相对完善;而一些摄像头结合毫米波雷达的解决方案在雾天和逆光情况下表现不佳。
然而,在路面积雪场景下,测试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表现不佳,通过率不到四成,积雪路面减少了摩擦力,影响车辆刹车表现。报告指出,企业应该加强智能驾驶系统、功能和行车数据、车辆多传感器整合,提升在雪天环境下智能驾驶系统的学习和控制能力,优化算法和控制。
智能驾驶功能不宜过度宣传,不可完全替代人工驾驶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极端天气、复杂道路状况或低光线条件下,辅助驾驶系统常常面临一系列挑战。根据测评结果,在复杂环境中,驾驶车辆时,辅助驾驶系统可能出现误判或自动驾驶功能响应不及时等风险,如目标物体识别出现偏转、因摄像头受限或失明引起的问题,以及激光雷达信号减弱等现象。
结合本次实验数据,企业不应过分宣传智能驾驶功能,应该向消费者提供智能驾驶功能的教育和完善的使用手册,明确规定智能驾驶限制时必须强制提醒消费者接管
根据当前智能驾驶技术水平的发展情况,驾驶应以驾驶员为主,仍需要实时关注道路情况、减速和注意慢行。
“补能焦虑”有所减轻,但采暖技术需要改进
测评结果显示,测试车辆续航测试通过率超过八成,表现良好,整个续航过程中分配给驱动的能量可超过 83%,整车能量管理技术和低温电池保温、加热技术应用效果良好。
但充电测试通过率略低,约为六成,处于相对良好水平,优秀车型的峰值充电功率可高达 133kW,“补能焦虑”有所减轻。
相比之下,采暖测试表现不佳,通过率仅五成,PTC加热技术仍然是低温下的主流方案,热泵空调在-20℃环境下的效果欠佳,仍需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高寒环境对新能源车辆性能产生影响,需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测评结果显示,在平均温度为-20℃的高寒环境下,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的电量平衡策略有待细化调整,减少不必要的油电转化过程,提升混合系统的效率并降低启停阶段的燃油消耗。
企业应进一步提升整车热管理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在电池热管理、高效节能空调、发动机快速启动、余热回收利用、主动气格栅等节能技术领域持续提高应用效果,改善车辆在低温环境下的适应性;高寒环境对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有实质影响,需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
高寒环境对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有实质影响,需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例如使用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代替空调。
在冬季,养成驾驶车辆柔和的习惯,尽量避免急加速、急刹车,减少低温下电池的放电速率,提高制动系统的回收能力,延长续航里程。
广告声明:本文含有外部链接,仅用于信息传达和节省浏览时间,仅供参考。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