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联合印发《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工作指引》,各地将公布网点
IT之家 12 月 13 日消息,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 12 月 12 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近日联合发布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健康评估指引》)。
我国是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社会保有量超过 3.5 亿辆,其中锂电池的使用比例逐步提高。但由于锂电池自身特性较为活泼,一旦使用不当较容易产生故障,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通过制定《健康评估指引》,推动开展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健康评估工作,能够及时识别和有效预防潜在的安全隐患。
为确保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健康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健康评估指引》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试点经验,从外观、标签标识、内阻、最大输出电压、放电容量衰减率等方面提出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是否存在健康隐患的评估准则和检测方法,并对健康评估网点提出要求。
前期,为便于对《健康评估指引》相关技术内容的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工作指引〉解读》,供广大消费者、生产销售企业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参考。
解读文件提到,目前,在全社会存量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中,很多都存在使用时间长、使用环境及保养条件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甚至有的还经过了拼改装,具有较大安全隐患。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2022 年及 2023 年全国分别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 1.8 万起、2.1 万起,分别同比上升 23.4%、17.4%。老旧锂离子电池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用年限偏长。据估算,截至目前全社会配备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 5000 万辆,其中很多电池都使用了 3 年乃至更长时间。锂离子电池自身的电化学特性决定了在充电过程中,其负极表面很容易析出树枝状金属锂,形成“枝晶”。随着使用时间和充放电循环次数的增加,“枝晶”会逐渐增大,最终刺穿电池隔膜造成内部短路,导致电池内部温度迅速提高,引发起火甚至爆炸。为防止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使用时间过长导致安全事故,新发布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 43854-2024)规定了电池应标注安全使用年限,超出安全使用年限的电池不建议继续使用,但新标准发布前生产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绝大多数未标注安全使用年限,“超期服役”现象十分普遍。
...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