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望远镜数据揭秘:大小行星“童年”迥异
IT之家最新消息,科技媒体 Space 今日发布文章指出,科学家们经过分析 NASA 退役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数据,发现了小型和大型系外行星形成环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质量接近海王星(大约是地球质量的 17 倍)是轨道形态的关键点。质量小于这个值的行星通常沿着圆形轨道运行,而质量更大的行星则更常见椭圆轨道。
大型行星更倾向于围绕着富含金属(如氧、碳、铁)的恒星形成,而小型行星则不需要这种依赖。小行星的轨道偏心率较低(接近圆形),而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较高(椭圆形明显)。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格雷戈里・吉尔伯特(Gregory Gilbert)指出:“轨道偏心率的差异表明,巨型行星与小型行星的形成机制存在根本不同。”
开普勒望远镜在 2009 年至 2018 年期间观测了 15 万颗恒星,通过“凌星法”检测恒星亮度变化,总共发现数千颗系外行星。
团队挑选了 1600 条恒星光曲线,开发了定制化的可视化工具,结合了 UCLA 的本科生佩吉・恩特里卡(Paige Entrica)的逐条人工核查,以确保数据的可信度。
团队成员埃里克・佩蒂古拉(Erik Petigura)坦言,恒星和行星系统的独特特征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但经过人工核查可以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研究团队提出了新的行星形成理论:小行星在原行星盘中通过碎片碰撞聚集形成,其轨道环境相对较为稳定。
如果大行星的核心质量超过地球的 10 倍,它们可以迅速吸收气体形成气态巨行星,但需要高金属丰度的恒星环境的支持。这类行星可能通过引力扰动“搅动”行星系统,导致轨道椭圆化和行星碰撞合并。
广告声明:本文中包含外部链接,仅用于提供更多相关信息,节省筛选时间,内容仅供参考。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