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深海机器人登上顶刊:可游动、滑翔、爬行,已在万米马里亚纳海沟测试

xxn 阅读:26636 2025-03-20 12:03:47 评论:0

IT之家 3 月 20 日消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深海所、浙江大学历经 6 年共同研发,深海小型多模态机器人研究成果于 3 月 20 日发表在国际学术顶刊 《科学・机器人》(Science Robotics),为深海探索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成果,同时被 Science Robotics 官网首页大图介绍。

研究团队从蝙蝠鱼的运动模式中汲取灵感,设计出能够游动、滑翔、爬行的多模态机器人,并利用手性双稳态超材料结构实现 0.75s 内的游动-走动快速转换,适应不同的海底地形和任务需求。

  • 在游动模式下,机器人通过尾鳍的摆动产生推力,最高速度可达 5.5cm/s

  • 在滑翔模式下,展开的背鳍利用水的升力实现长距离滑行;

  • 在爬行模式下,机器人利用各向异性足部设计,能够实现 3cm/s 的沙地行走。

在深海的高压下,柔性驱动器材料的模量增加,类似肌肉的“僵化”,会导致驱动幅值与速度的衰减,削弱机器人的运行性能。为了克服这一挑战,在多次尝试之后,研究团队设计出了全新的深海驱动装置

利用双稳态手性超材料结构在两个稳态之间切换时的快速突跳(snap-through),实现高效驱动。这种快速突跳的速度和幅度会随着结构材料模量的增加而增加,巧妙地将深海高压对软材料的负面影响扭转为正面影响,克服了以往柔性材料驱动器在深海环境下性能衰减的困难。

机器人于中国南海海马冷泉(1384m)游动、滑行、变形和爬行

针对 2-4℃低温这一深海环境带来的另一难题。

进一步,通过有限元仿真、实验室环境测试及高压罐实验等方法。

为了验证机器人的性能,研究团队在多个深海地点进行了实地测试。

机器人于中国南海中南海山(3756m)测试

针对深海无法对软体生物安全抓取的难题,研究团队利用手性超材料单元的压-扭耦合效应提出了一种穿戴式深海柔性抓持器设计方法。该抓手搭载于“奋斗者号”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上,成功完成了 3400 米深海环境下对软体海洋生物(海星、海参、海胆)的无损抓取和采样,移动吨级着陆器,开箱操作等一系列深海任务。

超材料柔性手抓取深海海星与海参(3469m)

潘飞、刘嘉琦、左宗灏、何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文力教授丁希仑教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北航为本论文的第一单位及通讯单位。本研究得到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 类)和创新研究群体等项目的资助。

IT之家附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robotics.adp7821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