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现有理论:3 个“红色怪兽”星系被发现,宇宙大爆炸后 10 亿年内形成
IT之家 11 月 22 日消息,科技媒体 Space 今天(11 月 22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天文学家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揭示了三个早期宇宙中形成的超大质量星系,挑战了星系形成理论。
颠覆传统认知的早期星系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这次发现的 3 个超大质量星系,在宇宙大爆炸后不到 10 亿年内形成,规模几乎与我们的银河系相当,天文学家将其命名为“红色怪兽”(Red Monsters)。
传统理论认为,星系是缓慢形成并逐渐增大的,这一发现挑战了现有理论共识,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宇宙演化的模型。
科学家最初推测这些星系的巨大规模可能源于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活跃吞噬活动。
然而,最新研究否定了这一假设,未发现这些星系存在活跃星系核(AGNs)的证据,这表明“红色怪兽”的巨大质量和快速恒星形成并非源自黑洞,而是其自身内在特性。
“红色怪兽”的秘密
这项由日内瓦大学领导的研究,基于 JWST 的 FRESCO 调查数据,分析了 36 个巨大、布满尘埃的星系,其中的三个“红色怪兽”星系最为突出。
这些星系快速增长的原因仍是个谜,可能与早期宇宙中的气体丰度、气体冷却速率等因素有关。
这些星系的红移值介于 z=5 到 z=9 之间,表示它们存在于宇宙非常早期(约 10 亿到 15 亿岁)。
借助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近红外相机(NIRCam),天文学家精确测量了这些星系的距离和恒星质量,发现“红色怪兽”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内部大量尘埃吸收了短波长光线。
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的恒星形成效率是后代星系的 2 到 3 倍,恒星质量转换效率甚至高达约 50%,远高于现今星系的平均水平(约 20%)。
广告声明:文内包含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但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