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风扇成新宠,曝三家 TOP5 手机厂商测试主动散热新机
在炎热的夏天,手机的温度常常让人感到不适,许多用户对此深有体会。
面对室外高亮度、双卡 5G 和游戏的挑战,即使是高效能芯片也难以承受这样的使用条件。
博主 @数码闲聊站 于今天(3月13日)透露,三家手机行业顶级制造商,包括“裤裤子”在内,正在评估内置风扇的可能性。
据悉,两家公司的相关产品将在今年内亮相,包括中端机和旗舰机型。IT之家将与大家一起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一、主动散热的概念并不新颖
回顾2019年,努比亚红魔3成为全球第一款内置风扇的游戏手机。
为了有效控制骁龙855处理器的温度,红魔3配备了一台可以达到14000 RPM的风扇,每秒可实现50次冷热空气的交换。
而搭载最新骁龙8至尊版的红魔10 Pro,其高速离心风扇转速甚至达到了23000 RPM,同时使用了液态金属作为导热介质。
不仅如此,联想拯救者系列的游戏手机也曾配备主动散热系统。
传音Infinix去年的一款CoolMax主动散热概念机,将风扇与TEC制冷片结合,声称可以将天玑9300芯片的温度降低10°C。
尽管内置风扇的手机在游戏领域并不稀奇,但在一般手机中却并未普遍采用。
二、大厂开始布局,带来新技术
大家可能注意到,过去探索主动散热设计的多是行业中的“小厂”,而HMOV尚未介入。
可能是考虑到可靠性和外观等多方面因素,大厂的性能手机依然选择在VC均热板等技术上不断创新,并推出官方散热背夹。
但这个局面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网友通过评论区的信息,得知当前内置风扇技术已达到IPX8/X9防水标准,但防尘能力还暂无法达标。
实际上,早在红魔3问世时就已经具备IP55级防尘防水功能,而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IPX8/X9的挑战。
三、散热技术的演变
伴随着芯片性能的提升,手机制造商们纷纷推出了从热管、VC均热板到内置风扇的多种散热解决方案。
关于手机发热的问题,我们可能要追溯到十年前的骁龙810。
为了控制这款初代“火龙”的发热,索尼在Xperia Z5系列手机上创新性地采用了双热管散热设计。
在被动散热方案中,热管的作用是迅速将CPU产生的热量传导到机身各个区域,实现均匀散热。
热管利用内部液体的汽化和冷凝现象进行热量传导,而VC均热板则是更大面积的真空腔,其传导效率更高,覆盖面也更广。
2019年,华为的Mate 20X便率先搭载了石墨烯与VC结合的HUAWEI SuperCool液冷散热系统。
不过在那时,VC均热板的覆盖面积仍然相对较小。
到了2025年,VC均热板已经成为“行业标配”,无论是旗舰机还是游戏手机,中端机型也普遍应用了大面积的VC均热板。
根据最新传言,甚至苹果也计划在下半年推出的iPhone 17系列中引入VC均热板。
四、主动散热走向常规手机
IT之家注意到,类似于VC均热板,主动散热技术的逐渐普及也不仅限于旗舰手机。
根据博主的早期爆料,欧加将为一款搭载次旗舰骁龙8s Elite处理器的新机配备主动散热系统。
这款手机其实是属于OPPO K系列的新作,而非一加产品。
不仅是为了满足游戏需求,在炎热的夏季和强烈阳光下,手机发热问题常常影响用户体验。
例如,小米曾推出一款“冰封散热钢化膜”,以此通过增加多层精密光学镀膜来提高手机在户外条件下的散热效果。
因此,主动散热技术在常规手机的广泛应用,无疑能在夏季户外使用时带来显著帮助。
另外,在长时间录制4K视频、快速充电等场景中,主动散热同样能显著提升效率及用户体验。
从最初的热管技术,经过VC均热板的广泛应用,到内置风扇主动散热的崛起,手机制造商在散热领域的努力可谓不遗余力。
期待未来,散热问题不再是手机性能与体验的瓶颈,迎来“暖手宝”成为历史的那一天。
广告声明:文中所提及的各类外部链接(包括但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用户筛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