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存储领域重要突破:芝加哥大学团队在 1mm 晶体上存储数 TB 数据
近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数据存储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据外媒 TechSpot 报道,他们成功在一个微小的晶体立方体内存储了数 TB 的数据。这一壮举得益于研究人员利用晶体中的单原子缺陷,将数据的二进制 1 和 0 存储在其中。
传统数据存储方式一直受限于在“开”和“关”两种状态之间切换的系统。然而,传统存储组件尺寸受限,制约了设备的存储容量。
为解决这一难题,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方法,成功展示了如何利用晶体中的缺陷原子,在微小空间内存储大量数据,达到数 TB 的存储量。
芝加哥大学普利茨克分子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纳米光子学》期刊上发表了这一突破性研究。他们探讨了如何将量子方法与经典计算原理相结合,利用晶体缺陷作为单独的存储单元。
在钟天(音译)助理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地将稀土离子引入晶体,开发出这一存储方法。他们将镨离子融入氧化钇晶体中,这一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材料,因为稀土元素具有多种光学特性。
这一存储系统通过紫外激光激活,激光为稀土离子提供能量,释放电子,而这些电子被困在晶体的自然缺陷中。通过控制这些缺陷的电荷状态,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一个二进制系统,其中带电缺陷代表“1”,未带电缺陷代表“0”。
晶体缺陷作为潜在的量子比特一直备受关注。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更进一步,发现如何利用这些缺陷进行经典数据存储。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突破将重新定义数据存储的极限,为经典计算领域带来超小型、高容量的存储解决方案。
详情请查阅研究论文:研究地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对外跳转链接,仅供参考。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