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地球内核表面变形证据,影响一天时长

xxn 阅读:84384 2025-02-11 16:01:29 评论:0

IT之家报道称,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探究地球内核旋转特性时,不期而遇地发现了内核表面结构的变化迹象。该研究团队由约翰・维达勒教授领导。

据报道,地球内核的旋转一直是地质学界的争论焦点。该研究最初的目的是研究内核的旋转特性,却在分析地震数据时发现了异常地震波,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

维达勒教授解释称,在研究长达数十年的地震图时,一组来自加拿大的地震波数据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征。经过深入研究后,他们认识到这些异常波形可能意味着地球内核并非完全固态,其表面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研究指出,地球内核表面的结构变化很可能是由内核与外核相互作用导致的。内核位于地表以下约3000英里(约4828.03公里)处,被液态外核包裹。人们过去普遍认为内核是一个固态球体,但研究发现,内核表面或许正在经历“黏性变形”,在边界处发生变化,这种变形可能由外核的湍流运动引起。

维达勒教授指出,外核的湍流特性早已为人所知,但以往从未观察到这种湍流可能在人类时间尺度上影响内核。这次研究首次观察到外核可能正在扰乱内核,导致内核表面发生位移和变形。

研究分析了长达数十年的地震数据,包括1991年至2024年在南极洲附近重复出现的地震记录。数据来源于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和加拿大黄刀镇附近的地震台阵。研究人员在加拿大站点记录的一组地震波中发现了异常现象,这些波形与以往观察到的完全不同。

地球内核表面结构的变化可能对其旋转方式、旋转速度的长期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地球的自转周期,导致日长微小变化。此外,这一发现还可能与此前观察到的内核旋转速度逐渐减缓现象相关。

此项研究成果已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

广告声明:文中包含对外跳转链接(包括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用于提供更多信息,节省挑选时间,仅供参考。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