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革新稀土开采技术:采收率超 95%、时间缩短 70%、能耗降低 60%

xxn 阅读:71392 2025-01-09 08:01:23 评论:0
感谢IT之家网友 kinja 提供的线索!

IT之家 1 月 9 日报道,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于 1 月 7 日发布了一篇博文,宣布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并进行中试(介于实验室和小规模工业生产之间的一个环节)新型稀土电驱开采技术,从而实现了高效且环保的稀土开采技术,研究成果已在《自然-可持续》上发表。

该项技术的采收率超过 95%,与传统方法相比,浸取剂的用量降低了 80%,开采周期缩短了 70%,能耗减少了 60%,氨氮的排放量也下降了 95%,展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项目背景

稀土作为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我国的风化壳型稀土矿是全球主要的稀土来源,占据90% 以上的 中重稀土供应。然而,传统的风化壳型稀土开采技术,如铵盐原位浸取,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破坏、长周期浸出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缺陷,自2018年起已被我国禁止使用。

项目介绍

为了解决风化壳型稀土矿的绿色高效开采难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于2023年首次提出了一种绿色、高效、经济且快速的电驱开采技术概念,并在原理可行性方面取得了初步实验成果。

尽管如此,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仍面临多项挑战,包括电极在潮湿和腐蚀性环境中的稳定性,大规模矿区应用时可能导致的浸出液泄漏,及地下水文条件与矿体结构对稀土采收率产生复杂影响。

在广州地化所,朱建喜研究员和何宏平院士团队深耕科学问题,对核心技术进行攻关,推动稀土电驱开采技术的进步与完善。

风化壳型稀土矿的原位电驱开采示意图

研究团队克服了常规金属电极易腐蚀的问题,研发出了一种新型塑料导电电极。这种电极展现出优异的导电性(200 S/m)及良好的耐电流冲击能力(达到 70 A,经过两个月仍无损伤)。

而且,由于塑料表面的疏水特性,该电极可有效防止电化学腐蚀,减少水电解,同时其柔韧性也让其更好地贴合矿体表面,进一步提升电驱开采的效率。

经过60天的连续供电,工业试验中的稀土采收率超过了 95%(图 2a)。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氨氮排放量相较于传统开采工艺减少了 95%(图 2b,2c),显著降低了稀土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工业试验结果分析图。(a)稀土采收率;(b)地下水中氨氮含量;(c)地表水中氨氮含量。

根据技术经济分析,即便不考虑环境修复成本,电驱开采技术与传统开采技术在经济成本上可相提并论,但传统工艺的后续环境成本和生态修复费用(特别是在氨氮污染方面)通常会显著增加。因此,电驱开采技术显示出其潜在的经济性与环境友好优势。

IT之家提供相关参考链接

广告声明:文中提及的对外链接(包括但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和口令形式),旨在提供更多信息,节省筛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