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部:警惕深度伪造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
IT之家 11 月 24 日报道称,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在11 月 23 日发布文章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度伪造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如果不加以防范,可能会危及国家安全。以下是IT之家整理的文章要点:
事实或虚构,难以分辨
深度伪造技术结合了“深度学习”和“伪造”两大领域的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来模拟和伪造图片、音频和视频,包括视频伪造技术、音频伪造技术和虚假网络身份伪造技术。它的出现使得产生高度逼真且难以鉴别真伪的音视频内容成为可能,难以辨别真假。
视频伪造技术。可以将某个人的面部特征“移植”到其他人物上,实现“换脸”效果。
音频伪造技术。使用“语音克隆”技术,高度模拟目标个体的声音。
虚假网络身份伪造技术。在制作虚假个人资料时,通过生成虚假面部图像来隐藏真实身份。
科技带来风险挑战
深度伪造技术凭借其在图像、音频和视频生成方面的出色表现,迅速成为新兴技术工具。然而,这项技术也是把双刃剑,易于操作,门槛较低,高度欺骗性的视听伪造内容很难被揭穿,潜在的破坏性和安全风险逐渐显现。
深度伪造技术可能侵犯个人权益。恶意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可能导致盗用他人身份,侵害他人的权益和隐私,甚至可能用于诈骗,对个人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深度伪造技术可能引发社会忧虑和信任危机。这种技术可以制造大量虚假信息,影响舆论走向,引发公众恐慌。随着公众认识到“深度伪造”的危害,可能会导致对事实的怀疑。
深度伪造技术可能危及国家和公共安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在一般行业中应用,还可能成为间谍机构进行认知战的新工具。随着深度伪造技术的出现,某些境外间谍机构可能通过该技术进一步加强情报活动,包括招募策反、诋毁和混淆视听。
国家安全机关提醒
面对深度伪造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提高安全意识,共同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慎用技术。广大公民应注意保护私人隐私,特别是那些从事核心涉密工作的人员,不要将机密信息输入相关技术软件中,避免在网络上传播敏感内容。
加强信息安全。相关企业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来保护信息的存储和传输安全,防止信息泄露、丢失或被滥用。同时,要加强对深度伪造技术发布内容的鉴别,确保其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
警惕可疑信息。在转发网络信息前,要谨慎对待相关内容,先验证信息的可靠性,不要传播谣言,以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为准。
国家安全部指出,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如发现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危害国家安全的线索,可通过12339国家安全举报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或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
广告声明:文中的外部链接(包括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旨在传达更多信息,节省查找时间,仅供参考。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