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峥楠发布长文,讲述小米 SU7 Ultra 征战上赛背后的故事
IT之家于2月15日报道,顺为资本的投资合伙人胡峥楠今日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篇详细文章,揭开了小米SU7 Ultra在上海国际赛车场背后的故事。
以下是IT之家转发的原文:
在P房内的电视却突然失去了信号,所有人都焦急地等待官控中心的成绩发布。当对讲机传出激动人心的“2分9秒944”时,全场瞬间沸腾,这一预料中的结果,却又令人惊喜。在全场欢呼声中,我努力保持冷静,拉着耿睿,期望能尽快拿到比赛结果,最终确认成绩。当我接过那张A4纸时,心中顿时轻松如释重负,这一天的努力,这几周的奋斗,甚至是过去三年的付出,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如今大家熟知的C计划,其实早在三年多前就已开始運作,而这项计划依然在进行中。甚至于去年在纽北经历的波折与成功,亦只是C计划的其中一部分。而这款SU7 Ultra,或许正是雷总心目中打造的第一款完整车型。
雷总曾阅读许多杰出的汽车制造商传记,他问过我:“为什么中国还没出现像保时捷、宝马这样的汽车公司?”他认为,要在小米汽车及整个小米集团中培养深厚的汽车文化。于是我们逐渐发现,汽车文化与小米的工程师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无数奇妙的化学反应,而C计划就是在这样的土壤里成长出来的。
汽车技术历经百年,无数新概念和新技术首先都在赛道上应用,之后再推广至量产车。作为一种新型车辆,电动车相比于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内燃机技术,仍存在许多局限与瓶颈。在满怀抱负的工程师眼中,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探索空间,每一点技术突破都可能在电动车的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上带来质的飞跃。突破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内燃机推动的各类赛道项目上,真正超越内燃机。
赛道计时,是评判综合技术水平最为公正的一个方式,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快慢的区别也是最直接的评判标准。但在赛道上,又有太多不确定性,并不能仅凭实力就能胜出。天气、赛道状况、车辆状态,以及车手的状态和准备情况,都是影响因素。高手间的较量,差距往往在毫秒之间,这样的未知,使这一过程更具魅力。
赛道记录是C计划的核心环节之一,与之前的天府、株洲和珠海等场地不同,此次我们前往上赛,则是带着明确的成绩目标。因为在上赛,我们面临着一位无懈可击的对手,即Taycan Turbo GT Weissach Package,它是纽北最快量产电动车,官方成绩为2分11秒28,而这一成绩是在小雨后的赛道上取得的,令人十分钦佩。我们希望挑战这个理想中的高度,即使无法超越,至少也想了解与之的差距。
上赛的要求较之前几个赛道更为苛刻,对车辆与车手的要求也更高。在Stop&Go的赛道中,只要直线加速足够快,且制动点准确,获得好成绩是可以预见的。而上赛有更长的大直道和连续低速弯,尤其是要求车手在高速弯道中展现更高的操控水平,同时准确的路线和策略对最终成绩也会产生影响。然而,由于要进行专用场地的练习,除非有充足的资源,因此我们不可能在赛道上进行全面的调教、标定和测试,只能依赖于模拟器。虽然模拟器无法完美模拟现实情况,但保时捷的车载数据无疑是我们的重要教材,直道的尾速、每个弯道的转速和制动点都是优化提升时间的基础,如何在上赛上跑出好成绩的战略显得愈加明确,阿灿在模拟器中的表现也已得心应手。
2月10日,我们花了几个小时在场地上熟悉赛道,验证战术……阿灿给我发来消息:“热身第三圈已跑到2分10秒682”,一切进展都显得相当顺利,让人们对2月13日的正式赛道日充满期待。
2月13日清晨7点半,我早早到达了我们在上赛租用的P房,天气晴朗,前后两天皆是小雨,我暗自感到庆幸,这一次得到了老天的恩赐,似乎预示着美好的一天。然而,唯一的不确定因素是当天早晨上海的气温仅为1到2度,摸到赛道时手感冰凉。在车辆准备阶段,我们对两台车进行了最后的检查,主要对参数设定、扭矩、轮胎、制动系统、通讯等进行逐项确认,确保不留任何细节的疏漏,因为我们知道今天将有机会挑战超过300公里的时速,一旦出现任何故障,结果将不堪设想。整个检查过程中,我的手始终冰冷。
9点,晓龙和耿睿出场为冷车进行制动开盘,同时巡视整个赛道的状态,为9点半阿灿的首次尝试做最后准备。9点半,在全场观众的注视中,车辆驶出了P房,阳光下的闪电黄显得格外耀眼。暖胎圈中的所有实况图像和数据回传都十分正常,大家屏住呼吸,期待黄色闪电呼啸而过的瞬间。
当SU7 Ultra以劈开和压缩空气的声音从身边呼啸而过时,我们知道梦想实现的时刻已经来临。直道的尾速达到了285公里,成功进入T1,随后只能通过耳朵倾听轮胎的声音来判断车辆状态。数据信息显示阿灿正在精准执行模拟器上的计划,在大直道中尾速达到了320。第一圈的成绩让人惊喜,进入T16后,我们预计应该能营造出11秒的成绩,当听到压缩空气再次呼啸而过时,电子计时牌上已显示出2:11.273,全场开始欢呼,这仅是第一圈,已经平了保时捷的成绩,这开局可谓顺利得令人难以置信。
接着进入第二圈,T1,T2,T3,阿灿在T2和T3犯了错误,浪费了不少时间。后来从回传画面中明显感觉他的心理状态出现了变化,导致在T5高速弯后的制动点偏移,进入T6后车辆出现滑移,浪费了更多时间。第二圈只能惜败。后续的第三圈也因失误未能成功冲击。
此时,我们需要适时停下来分析问题,与阿灿共同检视数据,探讨是否需要调整扭矩矢量参数设定?轮胎温度是否需保持得更高一些?
在上午的最后一圈中,我们的成绩为2:11.126,虽然实现了一个小目标,但大家的兴奋感却无法提升,心中都期待着能够真正在2秒内突破。大家的希望寄托在下午1点的正式成绩上。
下午,我们为两台车更换了全新的轮胎,当车辆缓缓驶出P房时,仿佛送出了战士上战场的感觉。下午计划共进行4圈,前3圈阿灿展现出超乎寻常的稳定性,每圈成绩均在11秒头且误差控制在0.4秒以内。每个赛段的前后时间差异亦都维持在0.2秒内,难不成今天的表现仅限于此?我们面临的选择,是公布10号自己跑出的10秒682,还是今天由媒体现场见证的11秒126?
似乎要在这一时刻找到突破口,是否需及时调整策略?然而,这些机会点仅凭有限的两三圈进行验证,其风险不可小觑。在场的职业车手谢欣哲也凭借丰富的经验帮助我们分析数据,寻找机会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提高成绩的机会窗口变得更小,一旦错失,风险增大。我们不仅要面对突破性的成绩,还有阿灿的安全问题。在这样的极速下,0.1秒的差距意味着近8米的距离,拼搏或保守是极其艰难的抉择。
计划中的最后一圈,阿灿显然感到压力。在出车前,他独自查看数据,寻求心灵上的片刻宁静。大家用热烈的掌声为他加油,车辆再次驶出P房,踏上征程。
2分10秒770,P房内随之燃起一阵欢呼,仿佛大家的压力瞬间释放。回到场地后,阿灿询问是否能否再冲一轮,因为他认为新的策略应该能够进一步提升成绩,大直道的制动点可以稍微放晚一些,速度提升至325,虽风险更大,但值得一试。是否继续往前推进?此外,由于新轮胎已经用尽,只能用旧胎进行尝试。
这是当天最后的机会,一切都在紧张进行中,而就在此时,显示官方计时的电视却突发故障,没有信号了。我们只能依赖车辆的数据回传来分析整圈的状态。在几个低速弯道处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尤其是在嘉定弯后的一个小侧滑让所有人都紧绷起神经。但从肉眼观察,这一圈的尾速和弯速皆有所提升。
2分09秒944,当这一成绩确认时,夕阳映照每个人的心里,温暖如春。大家都清楚,这一成绩背后的含义以及艰辛。一个小插曲是,阿灿回程时车辆表现出异常的跳动现象,可能是轮胎胎压出现了问题。最终在左前轮发现了一颗快被磨平的螺栓。这时,我感到一阵凉意,无不感慨这一路以来的幸运。
C计划的重要一环顺利落幕,回想三年前,整个过程随着每一步发展,团队不断成长,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中,我们逐渐靠近各位汽车工程师心目中的偶像与标杆。然而,我们依然清醒地意识到,差距依然存在,未来需要持续进步和成长。
接下来,我们的目光将聚焦在纽北……
胡峥楠在评论区补充道:C代表“Challenge 挑战”、“Conquer 征服”及“China 中国”。
相关阅读:
广告声明:文中包含对外跳转链接(如超链接、二维码等),用于传递更多信息,以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仅代表个人观点。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